谈翔系列二之重返哥伦比亚大学有感

更新时间:2021-02-12 15:11:06
  • 相关推荐
谈翔系列二之重返哥伦比亚大学有感

  美国东北部是其顶级学府的发源地,除了斯坦福、芝加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等少数“游离分子”之外,大部分名校均坐落于此,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常春藤八大盟校(哈佛、普林斯顿、耶鲁、哥伦比亚、宾夕法尼亚、达特茅斯、布朗以及康奈尔)、麻省理工学院、杜克大学以及培养出冰心、宋氏姐妹的威尔斯利女子学院等精品文理学院。波士顿更是被誉为全球智力最密集的城市,除了哈佛和MIT外,威尔斯利女子学院则是美国本科文理教育的典范。相比学术型的波士顿,纽约则是美国经济、金融、文化中心,也是时尚之都,华尔街、百老汇、时代广场、帝国大厦、第五大道、联合国总部使得坐落于这个大都会的哥伦比亚大学显得分外低调。这里见证了我大学本科时期埋头苦读、努力拼搏的点点滴滴,时隔四年后再次回到曼哈顿,自然要去看看母校,尽管我知道她应该还是老样子。

  从时代广场坐地铁到曼哈顿上城116街和百老汇大道交通便利,不出10分钟我便从116街-哥伦比亚大学地铁站走了出来。迈入校园,左右两边的罗马式建筑物还是让我再次震撼,右手边的是巴特勒图书馆,其建筑顶部刻写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罗多德、维吉尔、塞万提斯等古近代人文巨匠的名字,如此恢宏的气势怎能让人不肃然起敬?接受过哥大本科教育的校友都知道,哥大的本科生读过大部分这些智者的代表作。作为校友,我自然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左手边是学校行政大楼,以前也是图书馆,圆形穹顶配上主体罗马柱式的建筑风格,加上台阶正中央ALMAMATER的青铜雕像,使得其在诸多影片中崭露头角,其中包括蜘蛛侠。学校里虽然绿意盎然,唯独不见那标志性的爬满常春藤建筑,或许哥大是八大盟校中唯一没有大量常春藤的院校,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常春藤盟校的盛名。1754年成立的她是全美第四历史悠久学府,至今已经诞生了96位诺贝尔奖得主,全球第一。两位罗斯福总统、现任总统奥巴马、前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均毕业于此,艾森豪威尔卸任哥大校长登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中国与哥伦比亚也有很深的渊源,近代马寅初、胡适、陶行知、冯友兰、徐志摩,最近的如杨澜、李开复。走着走着,来到了新闻学院,在大门旁的左边墙

  上刻了几个小字:普利策1912年创办。每年新闻界的诺贝尔奖-普利策奖在此颁发。新闻学院仅仅这几个字让我感叹不已,低调,真是太低调了。哥大没有正规的大门,更没有哥伦比亚几个大字,但是在校园里走动的人,会从空气中感受到这座象牙塔的庄严神圣,她代表了光荣与梦想,诠释了坚守信仰寻找真理,甚至连奥巴马回到学校也是无比谦恭。

  我约了当年经济学的导师SunilGulati教授见面,于是便向经济系所在的国际公共关系学院走去。经济学是我的专业,而我很幸运,哥大的经济系有着全美乃至全球最豪华的师资:2001年诺奖斯蒂格利茨,2006年诺奖菲尔普斯,98年诺奖兼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休克疗法创始人杰弗里萨克斯,前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格兰哈勃德(当年他与伯南克竞争美联储主席一职)。除此之外,XavierSala-i-Martin教授是我的宏观经济学及发展经济学导师,他的另一个头衔是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2006年欧冠夺冠的主席,现任该俱乐部经济委员会主席。这些重量级学者是学术成果的主要贡献者,然而在哥大,再大牌的教授必须要抽出规定的时间给本科生上课,学校对本科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Gulati教授是我的启蒙老师,主讲经济学原理和国际贸易,然而哥大教授只是他的副业,2006年至今他是全美足球联盟主席,带领美国国家队取得了空前的进步,目前FIFA排名22位!可以看出,哥大经济系不仅人才济济,还怪才频出。这在国内高校可能闻所未闻,然而在美国这却再正常不过了。学校非常人性化、多元化,海纳百川,百家争鸣,加上教授们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使得其他国家的学府很难和美国顶尖院校竞争,甚至连如今的牛津剑桥也难望其项背

  。

  说到哥大,不得不提一下其本科教育的精髓-核心课程(CORECURRICULUM)。本科毕业大约需要124学分,其中核心课程,即必修课,贡献了50-60分。核心课程包括了一年西方人文文学、一年西方哲学、一年非西方文明、一学期西方音乐、一学期西方艺术,外加数们科学学科及一门外语。2005年暑假,我在国内准备赴美留学期间,就收到了学校送来的大礼-荷马史诗伊利亚特,邮包中还附上了一封至新生的信,上课的第一天将要讨论伊利亚特前两个章节。开学后我才意识到,核心课程即使对于母语是英语的学生而言也是一个严峻考验。在校园里,草坪上、图书馆、咖啡店里,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学生手捧这些经典著作,边喝咖啡边在书上圈圈画画。虽然这次是暑假回学校,空空荡荡,这并不妨碍我视觉上再次被震撼、心灵再次被洗涤。美国的本科教育并不是致力于培养专业人才,通识教育是其核心内容,专业只需要在大二下半学期确定,甚至在大三还可以调整,非常灵活。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世界公民,是美国高校秉承的原则。我在校期间也有怨言,庞大的阅读量和课业使得我很少有时间光顾曼哈顿的景点,享用这里的美食,然而每每这种情绪产生的时候,只要想到,作为一名合格世界公民,难道我可以在对这些人类思想

  瑰宝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心安理得地跨出校门走上社会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强大的求知欲、无穷的正能量。然而,核心课程的本质并非是让学生机械地记忆人名、书名和思想流派,那只是表面现象。其本质是教会学生开放思想、用批判的眼光看世界、善于提问以及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胸怀,这是影响学生一生的技能,是对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最好的诠释。

  除了核心课程之外,地处世界之都的哥大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每年,这里举办的世界领导人论坛,总不乏大小国家元首、商界领袖、学界泰斗光顾。各种讲座、圆桌讨论、签名售书活动络绎不绝,学生们也早就习惯于此并会选择性地参加。我在校的四年里,克林顿、希拉里、麦凯恩、奥巴马、盖茨、索罗斯、巴菲特、张艺谋、谭盾、杨澜等相继造访哥大,并且我有幸与其中一些偶像近距离交流。世界领导人论坛体现了哥大和美国高校的一种精神-言论自由,百家争鸣。在众多邀请的嘉宾里,最有争议的一位非伊朗总统内贾德莫属。他演讲的那天下午,学校的课堂几乎都空了,学生们都翘课坐在巴特勒图书馆前的草坪上,紧盯大屏幕,好奇这位美国标记为“邪恶轴心”国家的领导人有何高见。内贾德非常能说,他曾经是大学教授,而且台风甚好,Bollinger校长对他提出了不少尖锐的问题甚至是指责,他都能太极推手般地一一化解。当被问到伊朗政府迫害同性恋问题时,内贾德的回答“我们国家从来就没有同性恋”引得众多观众哄堂大笑,这笑声是多重含义的,首先是对这个弥天大谎的讥讽,其次是对不同思想的包容。观众里坐了不少犹太学生,先前他们还在校园里张贴海报抗议内贾德哥大之行。在全美,这场演讲是极具争议的,甚至有反对者

  激烈地指出,请内贾德来演讲无异于邀请当年的希特勒,这是为罪犯创造舆论,有损美国名校的声望。然而,学校顶住各界压力,使得内贾德成行,Bollinger校长在致开幕词时说道,“我们邀请内贾德来并不说明我们认同他和他国家的做法。哥大崇尚言论自由,我们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当然,对于非正义势力我们会坚决予以谴责和抗争。”即使是我所在的经济系,Sala-i-Martin教授在讲解非洲接受了无数经济援助却始终为何无法摆脱贫穷现象时,尖锐地批评了他本人在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导师萨克斯教授。萨克斯教授是哥大地球研究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联合国千年计划牵头人、联合国秘书长特别顾问。Sala-i-Martin教授认为,萨克斯的“贫困陷阱”理论以及其呼吁发达国家一次性捐赠0。7%GDP给非洲以帮助其爬出该陷阱的解决方案是谬论,过多的援助会催生贪污腐败,并使非洲人变的懒惰。这样的学术辩论比比皆是。事后,我也有幸上了萨克斯教授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课,对于援助非洲的两种主要观点有了全面的认识。

  我不想对国内的高等教育做过多的评论,毕竟我没有经历过因此也没有资格多说话,然而,哥大的教育模式、教育精神值得国内教育界人士仔细回味。最近大家都在说中国梦,的确,一个社会有没有希望,第一看人们有没有梦想,第二看他们的梦想能否实现。美国的大学为学生梦想创造了空间,并授予实现梦想的方法论,由此可见,大学教育决定了该国的兴衰。美国每十年经历一次经济危机,每次危机时美国总能通过创新走出来,例如军工、个人电脑、互联网、房地产等,而且每次危机后的美国都是空前强大。这种经济的自我修复能力是全球各国不出其二的,这背后,美国的高等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输送了创新的大脑。培养合格的公民,看似简单朴素,实际要做到,中国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阶段,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一个病态的体系培育出的师资再对下一代进行同样的教育,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要跳出这个循环,必须引入外力。庆幸的是,不少国内高校都已经与国外院校形成合作,国内的大学生也有机会去国外名校交流学习,但这只是蜻蜓点水。国内的大学老师可能更需要这种机会去了解先进教育理念,并在执教生涯中慢慢改变国内的现状。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就像中国足球,Gulati教授说这是一个系统的问题

  ,不是靠引入11名外援给予美国护照就能提升美国足球。同样的道理,不是引入外籍教师就能一改我国教育的弊病。只有当我国高校师资“平均理念”发生实质变化,这个系统才会彻底扭转颓势。另外,在大规模实施具体改革方案之前,是否可以考虑选择几所条件成熟的高校试点?就像Sala-i-Martin教授针对援助非洲问题所建议的,由于任何措施是否能成功还是未知数,可以选择数个小项目进行尝试,如果成功则可在非洲大规模推广。我们需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想法,谦虚地向美国高校学习,不是学习他们如何向校友索取捐赠和砸钱招聘大牌教授,而是学习他们对信仰的坚守、对学术的崇尚、对教育的承诺。做到了这几点,中国教育离走向世界或许就不远了,中国梦将不再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美梦。

  本文章为原创文章,版权归睿富财智少年所有,转载时请注明文章来自睿富财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