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2-05-16 12:33:37
  • 相关推荐
边城读后感(汇编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边城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边城读后感1

  几千年来,自《桃花源记》后,迁客骚人从未停止对那个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的桃源的追求,李白也曾说“分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卧桃源东。”而我,有幸找到了真正属于我自己的“世外桃源”——从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一书中,多么庆幸啊!

  沈先生的本意并不在于要引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只是想借桃源上行七百里路碧溪岨的一个小城镇为背景,将当中几个凡夫俗子,一个纯真姑娘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恰如其分的说明,表明“一种健康、优美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每次读沈先生的文章,总是有种温和的触感和一种“家乡的味道”。 “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情早已深入骨髓。他的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丝丝乡愁。恋一溪清泉,爱一艘渡船,看一座白塔……随手一挥即成景,却无处不撩拨着人的心弦;一点点的回忆,一幕幕的画面,构成了《边城》引人入胜的意境;一位老人,一个女孩,一条黄狗,即便是一个破碎的家庭也难舍这恋恋亲情;而这交织的情,懵懂的心,单纯的她不知是否能等回想等的人;茶峒的吊脚楼,大老和二老,痴情的歌,无情的结局,不知使多少人黯然泪下。

  一方水土一方人,凤凰的从文,凤凰的人。如果不是怀着对生养他的家乡的厚厚之情,拳拳之心,怎能写出如此打动人的文字呢?沈从文已经不是在写作,只是在写实,因为在他的心中那就是最美的田园,心灵的归宿,是值得用生命守护的地方。也许只要你是爱家的、恋家的人,都会在书中找到一个似曾相识的自己,和一段不可能忘却的记忆。

  《边城》就像是一片世外桃源,是我心底最后的宁静。无论我身处何地,都带着这份清纯的回忆。它改变了我,改变了我对人生的考量,一路行来,当缓缓行进,心存一份清纯;它教我做人,洗去浮躁,静静观视,心有一处平静。它改变了我对未来的臆想,去学习寻找,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去学会选择,在你我需要选择的时候。沈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不只是白纸黑墨,而是永远都无法品完的一种思想。

  凤凰之水,不及九寨;凤凰之城,不及乌镇。 然而凤凰之美,不局限 于风光,更在于沈从文先生赋予它的一个无比淳朴的,自由的,溢满了生命力的灵魂。正是这一种灵魂吸引着无数人去探寻。清清平平,也许这就是“桃源”的最好解释,简单地说——悟懂了桃源的含义也就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

  写到这,我不觉已与沈先生一起,一同看着那撑船的祖父和伶俐的小黄狗,依靠在那平静的茶侗之乡水边的吊脚楼上陪翠翠等她要等的人……

边城读后感2

  早在高中时,就接触过沈先生的《边城》。那时的我浮躁而稚嫩,甚至还不明白里面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凤凰古城,也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更没有对它产生任何自我的想法,仅仅把它当一篇普通的课文,糊弄过去了。此刻把《边城》通篇读下来,我读出了沈先生会湘西风情的钟爱,读出了当地的人们纯朴赤诚,读出了故事淡淡的忧伤。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笔墨向人们呈现出湿润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个沉默的精灵,远远地眺望着老船夫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给予他们祝福。它就像是老船夫和翠翠心灵的港湾。每当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他们总会出神地遥遥望着白塔,让被现实束缚的心起飞,在心底向白塔倾诉他们的故事。在故事的最终,白塔在一次暴风雨中绝望的倒下。我想,它必须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泪。又或者,是翠翠已经长大,已经不需要白塔的守护吧。倒下的白塔就这样,在唏嘘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里。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讲述着一个凄美动人的感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个柔美纯朴的少女,与二佬傩送第一次的见面两人便已一见钟情。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向细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亲的爷爷。日子如翠翠家门前的溪水一样静静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涩使翠翠在应对二佬时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时,大佬天宝也爱上了翠翠并请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从未向任何人证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经有了自我内心的选择。

  在天宝和傩送互相证明态度后,天宝溺死与湍急的漩涡之中;傩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由于大哥的死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对,他毅然离家闯天下,没有人明白他什么时候会回来恬静的茶峒。孤独的翠翠再没有听到在梦里将她拖起的悠扬的歌声,她对此还一点都不知情。

  直到最终,在爷爷怀着对翠翠的惦念离开人世之后,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泪的苦涩不堪的,因为她失去了最亲的爷爷,也可能将失去那份还没来得及开花的感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来了,可是翠翠要等的人还没有出现。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来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遗憾就像白塔一样,永远地耸立在她的心中。

  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说这是一个我喜欢的故事。在我看来,翠翠如果能跟爷爷或傩送证明自我的想法,杯具就不会发生,遗憾也不会产生。我想,除了欣赏文章中主人公们的淳朴善良以外,我们也应当以他们作为教训。无论什么事情,机会是由自我把握的,消极的等待只会让自我陷入自我遗憾或杯具。

  这座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她一向留在溪边无尽地等待。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我们的枷锁,也是我们的归宿。我期望,我能在自我的边城里面不断地寻找,而不是等待。

边城读后感3

  沈从文的《边城》的确写得很漂亮把小说当散文来写意境非常美。看过《边城》的一些介绍其中每个人、每件事物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把整个时代都写出来。但作为一般的读者我承认自己没有办法看得太透。K《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边城读后感4

  《边城》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川湘边界的边城小镇茶峒。语言古朴清新,故事凄美动人。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撕心裂肺的感人画面,而细腻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久久牵动着内心的一角,在不经意间早已情随文牵。

  湘西拥有纯净的风光:清澈的河水淌过过水底凌乱的碎石,发出悦耳的叮咚声;微风拂过竹林,发出沙沙的奏鸣;乳白色的雾霭漂浮在静谧的黄昏,让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远离都市的喧嚣与繁华,湘西拥有不一样的安宁与美好。没有鸣笛,没有尾气,没有喧闹,更多的是一种与世隔绝的绝对的宁静。陶渊明向往世外桃源的生活,而湘西可能就是世外桃源吧!看惯了高楼大厦,见多了车水马龙,我内心更jia憧憬沈从文笔下的湘西!

  人们常说:“世态炎凉,人情如水”。在当今年社会又有多少坑蒙拐骗,敲诈勒索呢?“人之初,性本善”,或许每个人在牙牙学语的时候都有念过。可是,谁又能避免世俗的污浊之气?这份心底最初的“善”终是被遗忘了。人性至真,人性至善,人性至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才成了多少人的理想国。

  《边城》中的人情亦如水,却又不似水那样淡薄,而是像湘西的河川那样清澈。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满满的人性的至真,至善和至美。翠翠与爷爷守着渡船相依为命,爷爷觉得自己老了,担心撒手人寰的那一天没人照顾翠翠。而十五六岁的女孩心里不免有些羞涩与腼腆,爷爷不便直说就只可远远地观望,小心翼翼地探问。可爷爷怎么也没想到是自己过分的关心耽误了翠翠的一生。

  这使我想到了我们,父母对我们爱得太深,我们被保护的太好,如若有一天需要我们自己走出他们的羽翼,面对属于自己的生活的时候应该怎么办?记得小时候常听爸爸说自己的童年:因为家在农村放学后要拾猪草,回家喂猪;决不能在晚上写作业,要不然会被家长说点灯熬油……我很爱听爸爸讲自己的故事,因为我没有经历过,我不知道那种感觉。他还常说自己自己小时候经常到河边抓鱼,在河边烤着吃,可是在现在又有多少河流可以抓到鱼呢?

  鹰在出生后不久就要学会飞翔,小鹰也有害怕,可是鹰妈妈还是会把它推下山崖。难道鹰妈妈就不会心疼吗?会,它当然会,可是如果小鹰不会飞翔怎么去寻找食物。所以,我认为在我们年轻时要经历一些必要的磨难,这样在我们步入社会的时候会少一些不适应。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说实话,我们不可能被保护一辈子。

  三年的美丽中秋是三年时光的缩影,大佬与二佬都爱上了翠翠,之后发生了许多凄凉的事情——大佬和爷爷相继离世,二佬也因伤悲踏上了寻找前途的道路,而河中的渡船上只剩翠翠一个孤寂的背影。

  文章写得很淡,没有波澜壮阔,我读的时候却感受到了说不出的悲凉。原来离与散就在我们身边,原来拥有的一切都可以在一瞬化为乌有。时间的长河不允许我们逆流返航,只允许我们向前远航。任时光流逝我们回头再看满是回忆,眺望远方,未来充满了期望与等待!

边城读后感5

  清澈蜿蜒的河水,碧蓝碧蓝,澄明如练的天空,群山环抱的民风淳朴的山村,慈祥善良的摆渡老人,以及他乖巧伶俐的孙女。“一道斜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谁的歌声绕过远处隐没在黄昏中的群岚,透过轻纱柔曼的暮霭,氤氲融化那苍劲的青松与冷杉的凛冽,呜咽婉转,缭绕在江边,久久不肯散去……

  《边城》就是以这样清新的场景在我眼前展开,在淡淡的叙述中带我走进一个吟着忧伤牧谣的童话。

  翠翠和她的爷爷靠摆渡相依为命,一直长到15岁,俨然如活泼的小兽。明净的眸子里没有悲伤,也看不见忧愁。每天编蚱蜢,摆渡,唱渔歌,吹牧笛。这样的生活如一潭平静的湖水,澄明似练,却没有丝毫波纹。直到15岁时的端午节,她在黯黯的江畔遭遇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一个让她彻夜难眠的人——傩送。

  如一粒石子落入潭中,激起圈圈涟漪,她生活的平静被打破。她依然每天编蚱蜢,摆渡,唱渔歌,吹牧笛,只是她的心里藏一个秘密,一个连爷爷也不能说的秘密。古朴的青瓦,飞转上扬的阁角,檐下有古旧的风铃随风轻响,那声音好像撞在心上,一下,一下……

  人生就是这样,因为一个人的离开或一个人的到来而划出一条界线,从此与他无关,或与他有关。

  两情相悦的人却最终都没有说出口,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翠翠,要娶她回家,而傩送则被父亲要求娶一位富家千金。故事出现转折,而后是兄弟俩相约唱情歌,可老船夫误以为是天保打动翠翠,孰知那天保生来不擅唱歌,是傩送一人在唱,再后来天保为成全弟弟出船送货不幸身亡,傩送伤心欲绝离家出走,而爷爷也因操劳过度,怀着遗憾去世,只剩翠翠独自在江畔等待,等待她不知何时才能回来的傩送……

  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质朴的城,一座宿命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隐忍着什么。翠翠,这个像观音一样的女孩子,她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在梦中可以用歌声将她带到很远地方的人儿开始,她便选择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文中的结局疼爱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爱的青年恋人离去。翠翠依然重复着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沈从文先生从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融入湘西这片纯朴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温良率直的人们中,他用诗一般的语言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这般深沉才孕育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为何取名《边城》,在心里它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沈从文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吗?也许那座悲天悯人的城已经随着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思考。

边城读后感6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也没有大气磅礴的场面,有的只是普通人近乎理想化的生活。小说讲述了湘西小镇原始单纯的生活,以及那如诗如画的景致,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座边城,那是美丽与伤感的存在,在浮躁的社会里,是灵魂的栖息之处。然而,整部作品最令人遗憾的部分,莫过于翠翠那段无疾而终的爱情,以及等心上人回来,他呆坐船头无望又漫长的等待。

  翠翠和天保,傩送,翠翠的父母的爱情,让整个小说变得带有淡淡的忧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在小说中始终没有得到体现。也许这是作者那个时代的悲哀。爱上一个人没有错,但哥哥为了弟弟,毅然放弃,一人将痛苦承担却突发意外。而他的死亡给翠翠,翠催的爷爷,和傩送造成了难一挽回的悲痛。他的弟弟将一切责任都归到自己身上,从此,白塔下在也没有荡漾着那动听的歌。曾经兄弟两在百塔许下的诺言最终被溪水冲刷的无影无踪。

  这种结尾带着一种凄凉哀愁牵挂和期盼的感情,是读者为之焦虑又莫名伤感,但也许这不确定性的结局反而更好一些。爷爷因为自己女儿的爱情悲剧而沉不住气,在对待翠翠与天保傩送的感情上稍失理性,便奠定了这一场纠缠的悲剧性。对于翠翠来说,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做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如果他能勇敢一点,和爷爷表达自己对傩送的心意和立场,也许等待他的会是柳暗花明的幸福。对于傩送来说,他在追求爱情的时候也不够勇敢。作为那个理应主动的人,他总是瞻前顾后,考虑的太多,他明明知道翠翠喜欢的人是自己,却一而再再而三谦让这份感情,可以说天宝的趋势和他的优柔寡断也脱不了干系,而对于天宝来说明知道翠翠不喜欢自己,但是却赌气离开,因为不冷静,葬送了自己的生命,也让爷爷和傩送一辈子活在自责的阴影中。

  也许真的是天意,如果天保没有死,如果傩送没有误会爷爷的用意,如果傩送不是因为哥哥的死,再加上家里逼迫赌气出走,也许傩送和翠翠就走到一起,可是又哪来那么多如果呢?但是话说回来,谁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谁又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幸福。

  人的一生,如果把精力和希望放在等待上,那无疑就像一场无期徒刑,少了凌迟处死的痛苦,却多了时间无情的吹打。原本应该是一段青涩的爱情,在沈从文的笔下却成了灰色的悲剧。尽管湘西小城的民风再淳,尽管翠翠美好的像一幅画,可现实终究会有不完美和遗憾,这才是生活,理想中的生活本应如此,但是既然是生活就注定不凡,总有一些有所谓的,没所谓的事情使我们一步步成长。

边城读后感7

  合上那薄薄的书,似乎做了一场悠远的梦。梦中一个小棚,一座白塔,一老一小,一座白塔。有点恍惚,依然沉浸在淡淡的忧伤之中。仿佛此时的我完全的进入了主角,无法自拔。

  眼前浮现出那个小镇,淡淡的墨绿色画出那重峦叠嶂,画出那小桥流水。丹红点缀出山花满野,灯笼朵朵。静静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能够记数,常年深翠绿色的细竹,逼人眼目。这就是张可爱的山水画,朴实的湘西人就是这画中人。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有序。能够看出沈从文先生对这个古老的小镇的喜欢,对那里朴实乡情的喜欢。

  也许我能够步入这个小镇,人们在我身旁流动。不知所措在喧闹的人群中穿梭,回过头,那个皮肤黝黑的小女孩站在我的面前,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又像是一只山头黄麂,很快的,又跑的没影了,无处去寻她。耳边传来幽远的歌声,似乎牵引着我,走出闹市,窜入竹林。

  一条小溪横在面前,水流很小,叮咚作响。远处,一座白塔渐渐挣脱竹林的束缚,映入我的眼帘。下头是一座竹屋,门开着,黑洞洞的。面前小溪虽然不急,但还是有点宽。对岸仅有一条空空的渡船,显得那么萧条。但我明白,那里,有个女孩,一向在等待。如果不是那夜风雨交加,也许她不会虚度年华,也许一切会趋于平静。刚刚萌生的感情念头,或许还会经历几番曲折,然而,就是这场风雨带走了一切,什么都不复存在了,生于朦胧,死于朦胧。

  遥遥白塔,在我看来就是对翠翠天真无邪的守护,默默地给予她祝福。它是老船夫和翠翠一齐的回忆,然而似乎相同的命运被寄予在了老船夫身上。那个暴风雨的夜里,它也一齐坍塌了,也许是它不愿看到翠翠的泪水,他把泪水会把它水泥铸的心融化。旧的白塔坍塌了,又建起新的白塔与那少女一齐等待远远眺望。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何时才能回来。

  大佬二佬,就像是双子星的宿命,他们喜欢上了同一个女孩。而这美丽的小溪浸润了土地也浸润了人们的心灵。没有因爱生恨的俗套,兄弟两得知对方的心意后,没有勾心斗角,强抢强夺,却是谦让着,祝福着。他们相约山头斗歌,向姑娘表达自我的爱意。二佬一开嗓,大佬就放弃了。他默默地转身,不想让弟弟看到自我的悲痛,离开了茶垌。他默默地祝福,却没想到老天不留情面,最终溺死在茨滩中。随着哥哥的溺死,二佬的所有热情也一齐沉入了深不可测的茨滩。这兄弟两人的情感是多么纯朴而又真挚!

  眼前浮起一层烟雾把一切都掩盖了,墨水花了,我又回到了现实,离开了那个作者刻意营造的桃花源。那幽远的夜莺之声却还依然萦绕在耳畔,久久的。一帆风顺,也许,那才不是生活。

  “天地人生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唯有真爱,才是永恒。”这是一首真爱的颂歌。文章始终笼罩在一片用文字营造的缠绵与朦胧中。

边城读后感8

  《边城》是很久以来我就很想解的一部小说,可是不知怎么总是不记得去读它,是自己太忙吗,好像不是,是对它的渴望程度不够吗,可我真的喜欢它。直到有一天偶然的与它邂逅,那种兴奋劲我真不知如何描述,我只对同学说一句话:“一直以来我都在图书馆找一本书,可是我总想不起来它叫什么,今天我终于明白,原来是它!”

  有人说他是山里飘来的一阵风,还带真新鲜泥土的气息。当我翻开《边城》的第一页,我就切身体会到这句话的真实含义,顿时我好像置身其中,深呼一口气,感觉是那样的清新愉悦,让自己很放松!我的心也就从此刻跟这作者的笔尖跳动着,渐渐的认识的那个小镇,那条河,那里的人们,当然还有老船夫,翠翠,挪送……似乎我已成为他们的朋友,随其乐而乐,随其忧而忧!

  现在的社会物质生活充裕,可是心灵的世界似乎并未与物质同行,因而“无聊’”,“寂寞’”,“空虚”成为我们大多数人口头禅。我也不例外,我时常在这个物质横行的世界中感到疲惫不堪,心力交瘁,而《边城》便是我寻觅已久的一片净土,让我疲惫的心找到一个可以停歇的驿站!与现在的世界相比,《边城》里的世界似乎什么都没有,或许是人间与天堂的差别,可是哪个是人间,哪个又是天堂呢?相信这个问题的答案将是不统一的。

  如果将《边城》比做一个杯子,就好像韩寒一样,我也好想从《边城》这个杯子里窥出理想世界的影子。走进《边城》的世界,总是想找一些词汇去描述它,可我总是失败,因为任何华丽的辞藻在此都变得淡然无味,它们切实与这里的一切都不相符。最后我决定换过一个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有人曾说过人物是顺着小说的世界而生的。翠翠那如水一样柔情,明净的双眸,如那个世界的天空一样空灵,广阔的心;老船夫的善良,尽职;挪送的勤劳勇敢;天宝的直爽,憨厚……一切的一切或许就是一个“净“吧,我并不知我这样的概括是否得体,但它真是我真实的感觉。因为每次读完《边城》后我的心灵就如春雨洗涤过的大地纯净无比,那种感觉真好!

  谈论一个世界,当然不可或缺的便是那个世界中人们的三观。我很大胆的猜测或许那里的他们并不知这个名词的含义,可是他们却用他们的行动谱写着他们的三观。他们乐天安命,他们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情感,而金钱只是辅助它的一个次要工具,他们通常不在乎与其生活无关的其他世界……如此,就是他们的“三观“,或许,和现在人们的三观相比有人会笑话他们的无知,可是,当你仔细阅读之后,你还会笑话他们吗,难道你没有从中发现什么吗,它和众多专家高调提出的三观不有很多相似之处吗?

边城读后感9

  说实话,我在这《边城》中找不到任何亮点,却又挑不出任何瑕疵。沈老先生只是用了相当朴素的文字,写出了一个相当普通的故事,但我却总是莫名的为这些笔下的人物感到愉快或悲伤。当然,就是这朴素的文字才会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这种平凡,这种自由,就好像自己也身在这边城之中,心灵也被净化了似得。

  《边城》讲述的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悲剧,它的结局或许很不好,但我们却能感受到整篇小说体现的人性真善美,尤其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保留这么一份质朴与宁静谈何容易!翠翠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很多本不相干的人因为她而产生羁绊,纠缠在一起,而作为中心的连接点,翠翠的的亲情、爱情、友情,时刻都在表现这一种质朴与和平。

  沈老先生从军5年,却向往一种充满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他的故居于凤凰古城,这古城给了他创作的热情以及后续的灵感,也难怪沈老先生可以将这种质朴、和平如此真切的表达出来。

  清末的动荡,并没有影响这边城小镇的安宁,在这小城中,船家少女翠翠与天保、傩送两兄弟展开了一段美丽但不完整的爱情故事,作者通过这一段凄美的边城爱情,绘出了带有浓厚湘西风情的农村画卷。这种和平,这种朴素,真的值得去细细品味。

  《边城》中主人公翠翠代表的是善良和美丽,它的魅力贯穿着整部小说;渡船人“爷爷”对翠翠的关爱与担忧体现出了老人的淳朴和善良,其行为经常令我默然发笑,固执却理智,粗中有细;顺顺则是一名诚信仗义的绅士,他的两个儿子都受到他的影响,成为一方才俊,兄弟俩也都同时对翠翠产生了爱慕之情,大老天保受到船夫爷爷的次次刁难也决不放弃,二老傩送放弃了碾坊而去追求翠翠,最后一起在夜晚中的悬崖之上为翠翠送出表达爱意的歌声。

  这篇小说并没有明确的对任何角色表示出贬义讽刺,但在部分内容却表示出作者的某些不满,其结局给了读者们无尽的悲痛,甚至可以说没有结局,只是留给人们一个悲伤的想象空间。翠翠对感情的含蓄导致的后悔与悲伤,大老天保溺水生死未卜,二老傩送的犹豫不决致使他逃离了生活长大的地方,老船夫在一场雷雨之后撒手人寰,给翠翠的心灵又一次的创伤,仿佛边城的一切都随着白塔的倒下而消逝,只留下翠翠的痛哭与绝望。

  《边城》是一个爱情悲剧,在结局我的心仿佛被揪起了一般,甚至不敢接着作者留下的“也许”往下想,只怕会真切的哭出来。作者用单纯、质朴的文字带来的却是拥有比华丽辞藻更具有代入感的效果,我只能对沈老先生感到敬佩和惋惜,我想这种作品值得我再去阅读,细细品味其中那淳厚质朴的语言。

  雨的纷纷,景的清浅,人的深情,岁月的流淌,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驾驭语言和营造氛围的能力。而这样的文风恰恰和沈从文的《边城》里蕴含的清亮而惆怅的美相吻合。是呀,天地之大,人生苦短,能坚守一份真爱已属红尘中的稀事,你珍惜了吗?

边城读后感10

  沈从文的《边城》以老船夫、翠翠、顺顺、大老、二老、老马兵等人物为主导,描写了茶峒的秀美风光,记录了茶峒的日常生活,刻画了老船工的善良、翠翠的羞答、顺顺的慷慨、老大的帅气、老二的倔强、老马兵的敬业。以茶峒风景和日常生活为背景,以爱情为主线,书写出了一首美丽的田园诗歌。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老船夫和孙女翠翠在渡口摆渡,空闲时间,他们常到茶峒城内游玩。船总顺顺常热情招待他们,其两个儿子都喜欢翠翠,老大在提亲没有得到回应后,驾船远行不幸身亡。老二虽然生气,但还是在心里爱着翠翠。面对团总女儿的提婚,老二宁要翠翠家的渡船,不要团总家的碾坊。因被逼婚,老二与父亲争吵后,负气离家远走,一直没回。

  因为大儿子的意外落水身亡,顺顺对翠翠祖父有了一定的隔阂,加上老船夫的语言表达较差,找顺顺探问老二婚姻口风时,顺顺当时气恼,说出了拒绝的话。加上中寨人的刻意误导及其它的误会,老船夫饱受打击,不幸染病身亡。老船夫死后,顺顺牵头按照当地的风俗将老船夫细心安葬,找老马兵接替摆渡,并照看翠翠。老马兵告诉了翠翠往事的真相,翠翠把很多事情弄明白后,大哭一场,继续在渡口摆船,等待自己的心上人。

  此外,文章还描写了翠翠父母的爱情。翠翠的父亲是位军人,与翠翠的母亲相识,但在当时的特定条件限制下,翠翠的父母不可能像正常人一样平平淡淡的生活。私奔不成,翠翠的父亲既不愿抛弃责任也不愿放弃爱情,服毒自杀。翠翠的母亲因舍不得腹中的骨肉,忍辱偷生,生下翠翠后,故意喝凉水而死,也算自杀身亡;有一种爱情叫人生死相随,或许是翠翠父亲和母亲间的这种爱情吧。记得有位男子伪造自杀现场骗保,不幸的是,因事先没告诉家人,其妻子悲伤过度,带着两个孩子一起,三人自杀身亡。男子回来后,在妻子孩子身边放声大哭。对那男的来说,妻子因爱他而死,或许尽快到天堂陪伴在妻子的身边才是最好的归属。

  关于翠翠的爱情,尽管心中喜欢二老,但翠翠始终用羞答答的态度去面对。第一次读边城,印象较为深刻的是:翠翠因性格等原因多次错失了接受或表明爱情的机会,真替翠翠感到可惜和着急,如:其祖父多次提问婚事,她装作不答;如:见到心上人来过河渡船,翠翠因害羞回头就跑掉了。最近一次读边城,认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时代对爱情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许是淳朴的本质,让翠翠始终对爱情躲躲闪闪。

  文章的最后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到底怎么样了,她会不会和二老在一起?有一种爱情,需要等待,说的或许就是翠翠的爱情吧。或许,经历过等待,翠翠的爱情才会更加美好。

  冬天到了,尽管那位年轻人还没有归来,但白塔已经修好了,翠翠的心上人归来的时间还会远吗?

边城读后感11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的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黄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高一时学过《边城》的选篇,老师当时给我们看那部电影,我们好像一致不怎么看好那个翠翠,演员不咋地,没那么灵动。印象深刻的是湘西边城的水,太清澈的水,看到就想掬起来喝一口的感觉。那么清的水,那么美的姑娘,放在那儿就是诱惑。

  沈从文就是这样,诱惑着大家爱上这座古朴静谧的湘西边城,也给自己的文学找到了基地与根据地。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拾,那个美丽的地方,给了他太多灵感与情感源泉,也让他的文章有了山的质朴,水的灵动,那么清新怡人。

  应该是以前看的太少,或者当时自己太小,并没有很懂,其中的一些小细节都没有注意到。翠翠对傩送的感情,一些微妙的预兆,令人读了不禁会心一笑,又暗暗为他们的前途命运担心。

  觉得是因为爷爷的太过热心多事,翠翠又一直躲躲闪闪,才酿成了这场悲剧(感谢老天,悲剧都这么唯美)。二老说他“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我觉得也是,有话直说嘛,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干嘛非得拐弯抹角试探别人,惹得人家反感,对事情的进展还起到反作用。可是转念一想,爷爷那“谄笑着的脸”,那貌似不经意实则急切的话语,却也正表现了垂暮之年的老人对孙女的疼爱与担心。害怕自己突然撒手西去,小孙女无人照顾,便要急切地找个自己放心的,孙女中意的人托付,那么,那种古怪的行为也就有了理由了。

  那么翠翠,十四五岁的小姑娘,面对自己的感情(有点早恋的嫌疑),却不敢坦诚,掩饰。让爷爷也不清楚她的心意,大老二老更无从得知,我觉得最古怪的是每次看到二老拔腿便跑,从不肯正面相迎。无论二老怎样笑意盈盈含情脉脉满怀期待地看着她。结果呢,还是误会,二老以为她对自己没有意思,一次次怏怏归去,最后愤然离去。“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只留下翠翠独守渡船,默默地守候漫长的等待。

  有点残忍。

  有点不理解,为什么不能开诚布公自己的感情,让大家都受伤。因为太淳朴的民风?太单纯幼稚害羞的心?总是有那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难道这就是边城的风俗,沈从文小说的魅力?不敢说,我还没读多少呢。

  不过说真的,当有这么一种感情在我心中萌发时,我也不知道,是否有勇气将它开诚布公。呵呵,所以先不能说翠翠,人家更是小孩。

边城读后感12

  我特别向往田园牧歌般的乡村生活。最近拜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大师笔下那个小小的边城水乡让我迷恋不已。

  《边城》讲述了湘西小镇上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胧但没有结局的爱情,可是爱情不是这本小说的全部。大师用他清淡的笔调娓娓讲述了湘西小镇上纯朴的风土人情,原始单纯的生活,以及那如诗如画的景致。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艰辛的。大师却让我明白,一个人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懂得它的残酷以后去心疼那背后醉人的风光。读完全文,我就开始向往那个远在湘西边境的小镇。木制的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潮湿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还有那升起在旧村庄上的青炊烟。这一切,构成一幅年代久远的画,在我的想象里千遍万遍地被描摹。在那片游离世外的土地上,时间仿佛是静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样温婉清澈,歌声悠扬清亮,老爷爷慈祥又宽厚,船夫们浪漫又豪爽,就连生活的无奈,在这个地方,都带着诗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亵渎。大师用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湘西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忧伤,却也让我们产生对生命的悲悯,对美好人性的信仰。

  我最向往《边城》里那些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翠翠和祖父去看龙舟比赛,当地的龙头大哥顺顺送他们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们过河不收渡船钱。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围的乡亲都来帮忙。他们虽然生活很清苦,却能够互相帮助,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那个偏僻的小镇。相比之下,我们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人情淡漠,有时候,甚至邻居之间都互不相识。这不得不让人遗憾。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城市也能变得温暖和谐。每一个人都有宁静的理想,人与人之间没有私心,爱护着我们生存的环境,彼此互帮互助,共同建造一个家一样的世界。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像《边城》中的人一样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去生活。

  可惜没有这些要不是,一切都是命吧,谁这样感概?

  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那又软又缠绵的歌声带了翠翠的灵魂欢欣着,那是翠翠最美好的回忆!

  到了最后,老船夫离去,翠翠连同老马兵守在碧溪。冬天到了,那个圮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垌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世界,翠翠和傩送在那生活着,那么,幸福吧!

边城读后感13

  初识先生是高中节选的<<边城>>,翠翠的故事让我着迷,于是到了图书馆借来看,现在印象还很清晰,是本薄薄的集子<<边成集>>,有<<边城>。还有<<市集>>几篇,书是岳麓书社出的,封面以褪了色,纸也变的发黄,放在手掌里有种很特别的感觉.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边城>>,即便是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心情,一种很莫明的悲伤。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不由自主的忧伤,像是触及到什么,是童年某个太阳温暖的下午,还是现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就是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隐忍着什么.翠翠就是这座成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可以让她连做梦都能被他的歌带的很远的人开始,她就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旧无法摆脱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 “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先生将这么一个善良的童话描画的这么悲伤,先生出生在19世纪初, 在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刚在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下结束了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统治,又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最黑暗的时期,一方面受长达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让本来就饱经战火的中华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群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先生毅然选择了湘西这片纯朴美丽的土地,这些温良率直的人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一片一片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总在想,取名边城,在先生心里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也许先生那座悲天悯人的城以随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寻我的边城,寻心灵的那份宁静,我想我是会有一座边城的。

边城读后感14

  趁着周末的空余,我与凤凰城来了一场美丽的邂逅。这里宁静,美好。抬头一望,“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黄泥的墙,乌黑的瓦,永远那么妥帖”。我的心情不禁愉悦起来,便东看看,西望望,向这个充满爱的世界狂奔而去。

  “翠翠,我不去,你同小狗去好不好?”

  “你要不去,我也不想去!”

  “我去呢?”

  “我本来也不想去,但我愿意陪你去。”

  小溪岸边的话忽而飘进了我的耳畔。我抬头,原来是正笑得满面春风的爷爷与翠翠。微风漾满着温柔与笑意拂过,我心也随之一颤。或许正因为这浓浓的爱意,爷爷永远是翠翠的盖世英雄,永远支持,爱着,守护着翠翠。

  天逐渐暗了下来,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

  “好,就是这样子,我们各人轮流唱,我也不要你帮忙,一切我自己来吧。”

  不知何处兄弟俩的约定打破了这专属村庄的安详。我不禁为这种情谊所打动。或许“共同喜欢一个女孩,咱不犯规,公平竞争,你永远是我弟弟”便是真正的兄弟情,仗义,诚挚。

  爱在何方?多年的困惑终于释然,原来爱就在身边。就如凤凰城中的翠翠、爷爷、兄弟俩及所有人,他们心中都爱着一个人,一座城,一个世界。因为有着这样一颗心,方才使爱一直在身边。

  这便是沈从文先生写下的《边城》一书。这座城里有着“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的柔情,有着“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的宁静,也有着“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漫天花雨”的浪漫。这里就如世外桃源般,每一个角落都是如此美好。这里每一个人都用爱洒满这座城,都用纯真的心潇潇洒洒地把这美丽画卷续写下去。

  恍惚之中,我开始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爱。

  放学回家,疲劳,烦躁。一碗鱼汤的香味扑鼻而来,妈妈那无微不至的照顾,那关怀的眼神,便冲去了我心中所有的杂念。这是来自家人平凡而又深切的爱。作业本中,老师不同的评语总能带来不一样的惊喜。这些评语就如黑夜中的一颗颗星星,照亮了我那漆黑不堪的天空。这是来自老师温暖的爱。以前的自己,也会孤单。但我就如贫瘠星球上的玫瑰,终究等来了阳光灿烂的小王子。小王子使原本寸草不生的星球变得春暖花开。这是来自朋友快乐的爱。在公交车上,一位小朋友给一位老爷爷让座,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俩身上,这是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关怀,浓浓的爱……原来,爱一直在身边。

  这个世界或许没有你想的那么坏,请你一定去相信:爱在身边。就如凤凰城中的翠翠、爷爷、兄弟俩一般,用爱谱写了一段又一段的故事。都说人间处处有真情,当你面对种种考验,不要害怕,不要退缩,爱一直在身边。就让我们用力去爱一个人,一件事,让爱洒满世界,让我们也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边城读后感15

  在那遥远翠绿的小山里,住着一个名叫翠翠的少女,她纯洁美丽,淳朴善良。她和她爷爷从小相依为命,身边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两人同时爱上里这个名叫翠翠的女孩,两兄弟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悲剧就这样产生了,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途中不幸遇水身亡。而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本来好好的亲事变成了丧事,爷爷知道此事后,因着急翠翠的婚事在那个雷电交加的夜晚病逝了,最终留下翠翠孤身一人。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而翠翠还在原地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这就是沈从文先生的小说 ,它寄托着“美”与“爱”的美学理想,表现了人性最美的一部分。沈先生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从而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然而沈先生的这篇小说也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体现出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沈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晓明等。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以上那么多例子足够说明其影响性,侧面也反映出沈先生的伟大。《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最终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谜一样话语作为结局,这几笔精妙的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边城》就这样结束了,可人们心中的翠翠却一直在原地等待着,等过第一个秋,等过第二个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为何爱恋依旧,她等她的承诺,她等他的回头,等到黄叶滑落,等到燕儿飞过,等等等到了最后,竟地老天荒……

【边城读后感(汇编15篇)】相关文章:

《边城》读后感(15篇)05-28

《边城》读后感15篇05-26

边城读后感(集锦15篇)05-26

边城读后感集锦15篇05-20

边城读后感集合15篇05-09

边城读后感合集15篇05-06

边城读后感精选15篇04-28

边城读后感(合集15篇)04-26

边城的读书笔记02-25